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马院信马,在马言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党的创新理论来治理和管理马院,以“六个坚持”为引领,紧扣“两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廉”二字精髓融入马克思主义学院治理和管理层面,从顶层设计上确立了马院专属文化,即“和合向上,廉洁自律”。旨在打造“和合马院、清廉马院、润心马院、公益马院、幸福马院、出彩马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和”为贵,确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价值观
“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强调的是和谐、和平、和睦的理念。在中国古代,这一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治国理政,形成了和平发展、和合理念以及和谐共赢等政策。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打造“和合向上”的文化氛围,旨在形成和谐和睦、合作共赢、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工作态度,推动全体教职工凝心聚力,实现马院“跟跑——并跑——领跑”的跨越式发展,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力。马院将“和文化”融入制度体系,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引导、激励和规范全体教职工的行为,确立了“以和为贵、合作共赢、和合向上”的马院共同价值观,使其成为全体教职工干事创业的行为指导准则。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打造了一支和合向上、胸怀“国之大者”的优秀教师团队,注重“领导身教重于言传”通过党员干部和全体教师自己的行为来示范和传达组织的价值观,成为文化实践的榜样。
和合向上,构建和谐共赢校园文化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创造文化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沟通和活动,如团队建设、庆典、仪式等,来强化“和合”组织文化,创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环境。全体教师合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明确思政教育目标,将“合作共赢、积极向上”的理念厚植于每一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过程,推动思政理论入心入脑,培育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新时代新青年。校院两级对标学校“两高一本”和“350”建设目标要求,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双高计划校”建设方案,遵循系统观念,以满足学生能力素养需求、实现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三湘”为特色的大思政课程群,将“湖湘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程体系,引导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廉”为美,倡导师生清风正气
“廉”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廉”德为治国理政、社会稳定以及个人的道德养成起着独特的作用。廉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现代社会主要是指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洁文化氛围,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用健康向上、追求清廉的文化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指各职业阶层的从业人员恪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廉洁自律、奉公守法。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清风尚廉、廉洁自律”的根本要求,以“廉教学”“廉科研”“廉做人”为准则,勉励全体教职工惟廉于心,倡廉于行,守住底线,淡泊名利,不贪蝇头小利,不计眼前得失,构建清清爽爽的领导关系、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清廉引领,形成廉洁文化育人品牌
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接学校“清廉校园”建设,按照学校“廉洁治校、廉洁从教、廉洁高效”的原则以及打造“有示范清廉品牌、有实质精神内核、有严谨制度体系、有专题教育阵地、有特色活动载体”的“清廉商贸”建设要求,依据《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清廉学校”建设五年行动方案》,与学校纪检监察室一起,着力打造了“三进四融五协同”廉洁文化教育品牌,形成了鲜明的廉洁文化教育特色,成果获评省级优秀成果。马院在全省高职院校首开《廉洁文化教育》课程,组建了学校老师“教廉”和企业导师(师傅)“导廉”的校企“双育”廉洁文化育人团队,形成了廉洁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构建“廉洁文化铸魂体系、廉洁文化浸润体系、廉洁文化环境体系”,实现“校园润廉、党员勤廉、教师清廉、学生崇廉、家庭守廉”五廉并举。同时强化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大力推动廉洁文化教育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日常教育、入学教育深度有机融合,时时刻刻提醒全体教职工清清爽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教学。教育引导广大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洁道德观,帮他们扣好走进社会的“第一粒扣子”,成长为守法守纪、讲信誉的栋梁之材。
转自星辰在线:https://app.changsha.cn/xctt/html/112010/20240308/167820_m.html
(本文系2023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毛泽东廉政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研究(课题编号:23C1093)》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陈桂林,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斯瑶,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师。)
|